🍂 秋日菜園焕新指南:覆蓋作物的種植與管理

當夏日菜園的番茄、辣椒等作物迎來採收尾聲,許多園藝愛好者會選擇讓菜床「休耕」過冬。

然而,裸露的土壤在寒冬中容易受侵蝕、養分流失,甚至因板結而影響來年種植。

其實,這正是為菜園「充電」的好時機——種植秋季覆蓋作物。它們不僅能保護土壤,還能補充養分,為明年春天的豐收打下基礎。

為什麼要種秋季覆蓋作物?

覆蓋作物(又稱「綠肥」)是專門為改善土壤品質而種植的植物。在秋季播種,能帶來三大好處:

  1. 土壤保護
    根系可牢牢固定土壤,避免冬季雨水沖刷造成流失;枝葉像天然的「毛毯」,防止寒冷損害土壤結構,減少板結。

  2. 養分提升

    • 豆科(如毛苕子、奧地利冬豌豆):能透過根瘤菌固氮,增加土壤氮素。

    • 穀物(如燕麥、黑麥):可吸收殘留的磷、鉀等養分,防止隨雨水流失;日後枯萎腐爛時,又會將養分歸還土壤。

  3. 抑制雜草
    覆蓋作物生長快速,能形成密集植被層,搶佔雜草的生長空間,減少翌年雜草滋生。


怎麼選?根據氣候與需求搭配

不同覆蓋作物有各自特性,應依照氣候、土壤情況與來年計畫選擇。以下是常見的 5 類秋季覆蓋作物:

作物類型核心優勢適宜氣候搭配建議
燕麥生長快、產量大,冬季可自然枯死免管理溫帶與寒帶(7區以下)搭配奧地利冬豌豆:固氮 + 保土
冬黑麥極耐寒(可耐 -34℃),播種期晚也能活,抑草力強寒帶與溫帶(5區以下)搭配毛苕子:改善土壤透氣
毛苕子固氮力佳,藤蔓能密集覆蓋溫帶與亞熱帶搭配冬黑麥:補足黑麥氮素不足
奧地利冬豌豆耐寒、固氮,腐爛後快速補養分溫帶(短期耐 0℃)搭配燕麥:同步枯死、方便管理
絳三葉草開花鮮豔,固氮又能吸引授粉昆蟲溫帶與亞熱帶(耐 0℃)可單種或混種,兼具觀賞與實用

種植關鍵步驟

1. 把握播種時間(以初霜期為基準)

原則:至少在當地初霜前 1 個月播種,讓植株有時間發芽並長出枝葉。

  • 寒帶(5區以下):9月上旬前完成,首選冬黑麥。

  • 溫帶(6-7區):9月中下旬,燕麥+冬豌豆是好組合。

  • 亞熱帶(8區以上):10-11月播種,可用絳三葉草或毛苕子。

2. 清理菜床

  • 拔除夏季作物殘株(番茄、辣椒等),避免腐爛帶病害。

  • 根菜類(胡蘿蔔、甜菜)則只需耙平土壤。

  • 可撒一層薄薄堆肥,幫助幼苗初期生長。

3. 播種方式

  • 撒播:適合小面積與細小種子(如絳三葉草)。均勻撒下後,耙入 1-2 公分即可。

  • 條播:適合大面積或穀物(如黑麥)。行距 15-20 公分,確保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。混播時可分盤播種。

4. 播後管理

  • 立刻澆透水,保持濕潤直到發芽。

  • 若有秋雨,可減少澆水次數。

  • 氣溫逐漸下降後,無需施肥或打藥,讓其自然生長即可。


春季「終止」技巧

覆蓋作物並非「種下就好」,必須在春天種主作物前適時終止:

  1. 自然枯死型(燕麥)
    在 7 區以下會冬死,春天只需將殘株翻入土壤,轉化為養分。

  2. 人工修剪型(絳三葉草、毛苕子)
    長到 30-40 公分或開花時,用割草機剪至 5 公分,枝葉直接覆蓋土壤當天然覆蓋物。

  3. 覆膜法(冬黑麥)
    黑麥春季長勢強,可先壓平後用黑色防水布覆蓋 2-3 週,使其因缺氧枯萎,再翻耕入土。

👉 建議:終止後等待約 2 週 再種主作物,讓土壤有時間調整。對養分敏感的作物(如生菜、菠菜),可適度減少覆蓋作物的種植量。

總結

秋季覆蓋作物是菜園的「隱形助手」,不需太多管理技巧,卻能顯著改善土壤。
無論你是園藝新手,還是經驗豐富的種植者,都可以依照自家菜園狀況選擇適合的品種,讓秋冬的菜床「活」起來,為來年的豐收儲備能量。 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