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手必看:5 個實用技巧,輕鬆預防幼苗猝倒病

看著自己精心培育的幼苗,一夜之間倒伏枯萎,這種沮喪的經驗,幾乎每位園藝愛好者都遇過。這種現象被稱為 猝倒病,主要由多種真菌引起,通常與種植環境管理不當有關。

不過別擔心,只要掌握正確方法,就能為幼苗打造健康成長環境,從源頭防止病害入侵。

一、猝倒病到底是什麼?

猝倒病是幼苗期的“隱形殺手”,最常見的真菌元兇包括:

  • Fusarium(镰刀菌)

  • Pythium(腐霉菌)

  • Rhizoctonia(立枯絲核菌)

這些真菌可能藏在舊容器或土壤中,也能透過雨水飛濺、風力或害蟲傳播。在低溫高濕的環境中,病害爆發幾率極高。


典型症狀

  • 幼苗茎基部褐色腐爛,茎秆變細變軟,無法支撐上部生長

  • 幼苗整株倒伏

  • 嚴重時,種子無法萌發或土壤表面出現白色絮狀霉菌、藻類

⚠️ 一旦發生猝倒病,無法治癒,只能丟棄病苗及盆土(切勿混入堆肥,以免真菌擴散),重新播種培育。

二、5 個關鍵技巧,全面預防猝倒病

1️⃣ 徹底消毒種植容器

舊花盆、育苗盤往往殘留真菌孢子或蟲卵,是病害傳播重災區。消毒分兩步:

  1. 初步清潔
    用刷子或抹布清除容器內殘留土壤、枯葉等雜物。

  2. 深度消毒(選一種方法即可)

    • 漂白水浸泡:將家用漂白水與水按 1:9 稀釋,浸泡 10-20 分鐘,後用清水沖洗乾淨

    • 酒精擦拭:用 70% 異丙醇(醫用酒精)擦拭容器內外,無需沖洗,自然揮發即可;同樣適用於修枝剪等園藝工具

2️⃣ 選用新鮮、透氣的育苗基質

基質直接影響根系健康,應避免使用舊盆土,建議使用 專用育苗土

  • 無土配方、質地輕盈疏鬆

  • 經過滅菌處理,減少真菌滋生風險

  • 不含雜草種子

若使用普通盆栽土,建議:

  • 過篩去除大塊顆粒

  • 添加珍珠岩或河沙提高透氣性

💡 小技巧:做排水測試

  • 將基質裝入育苗盤,浇水

  • 若水分能快速從底部排出,且不積水,則透氣性合格

3️⃣ 控制浇水,避免過度潮濕

過度浇水是猝倒病最常見原因。判斷時機的核心:觀察土壤表面,而非固定時間。

  • 土壤表面乾燥,手指觸摸無濕潤感,或表層約 1 公分呈鬆散狀,再浇水

  • 推薦 底吸式浇水法:育苗盤放入淺托盤,加水讓基質由下往上吸水

  • 使用室溫清水,避免冷水刺激根系

4️⃣ 保持適宜溫度,提供充足光照

真菌喜歡低溫潮濕環境,維持適宜溫度和光照能提升幼苗抵抗力。

  • 溫度控制:土壤 21℃ 左右最理想,低於 20℃ 或高於 25℃ 易誘發真菌

  • 光照管理:每天 12-16 小時光照,陽光充足的窗台最佳;若光線不足,可搭配植物生長燈

  • 充足光照可促進茎秆粗壯,減少徒長



5️⃣ 合理播種,避免幼苗過密

過密的幼苗會導致通風不良、光照不均,為真菌提供生長環境。

  • 按種子包裝推薦間距播種

  • 幼苗長出 2-3 片真葉時 間苗:保留健壯幼苗,用剪刀從基部剪除多餘幼苗(避免拔起傷根)

  • 室內可在距幼苗 1.5 公尺以上放置風扇低速,促進空氣流通,降低濕度,同時增強茎秆韌性

三、結語

猝倒病雖然棘手,但只要從 消毒、基質、浇水、溫光、密度 五個方向做好預防,就能大幅降低風險。

記住,預防永遠勝於治療——為幼苗提供乾淨、透氣、溫濕度適宜的環境,才能健康成長,為後續移栽與豐收打下堅實基礎。